记录和分享高价值笔记

XBJ#5:别无选择的幸福

2022.10.10

您好,这是小笔记第#5期。

国庆长假刚过,节后综合症症状就表现出来了,做事情提不起精神,做事拖延,因此本期的小笔记延后发出。

本篇小笔记,花了比较多的篇幅讨论有关于「选择」的内容,相信对你一定有帮助。

一、选择:别无选择的幸福

  • 选择的悖论(参考《选择的悖论》中的观点)

什么是幸福?这是个很哲学的问题,每个人的定义和理解均不会一样。不管如何定义和理解,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选择权。

是否拥有选择权,意味着是否可以对事物,对人生进行掌控,也意味着是否拥有幸福感。

我们希望有更多选择,更多选择意味着拥有选择权,拥有更多可能,因而带来幸福;但是当选择数量超过临界点,更多选择则会降低幸福感,选择越多,幸福越少。

这就是选择的悖论。

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希娜·亚格尔教授(Sheena Lyengar)和斯坦福大学的马克·莱珀教授(Mark Lepper)曾在加州某超市进行过一项研究:

他们在超市内设立了一个可品尝不同品种果酱的摊位。当这个摊位摆放24种之多的果酱时,约有60%的过路人会在摊前驻足;而陈列6种果酱时,仅有40%的顾客会停留。但在最终选择要买的果酱时,比例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,在光顾24种果酱摊的顾客中,最终只有3%的人掏钱,而30%的顾客在陈列6种果酱的摊位前购买了果酱。在将客流量转换成销售量方面,较少的选择效果好得多。

为何有了更多选择之后,幸福感会降低呢?

其一是机会成本的影响;有选择意味着有放弃,放弃意味着失去;损失厌恶心理,可能让人损失可选项的感受,要大于选择到满意选项的感受。而选择越多,意味着损失的越多,损失厌恶的心理感受会愈强烈。

其二是选择焦虑的影响;每个选择,都可能风险与机遇并存,选择的焦虑是担心选择的结果不好,以至于犹疑不定、裹足不前,而不敢做选择;心理学上称之为「决策规避」。我们总是想要在众多选择中选择那个最优解,而现实中,也许不存在最优,只有更优,选择一个可能会面临后悔,人们能预见到那种后悔的感觉——非常糟糕。

其三是比较对满意度的影响;有较多选择之后,无论选择那个选项,都可能跟其他选项做比较,比较结果往往让自己失望(参考其二,总有某些角度,其他的选项要比当前的选项要好)。

花了大量时间精力作选择,仍然不满意,没有幸福感。多数人会把原因归结为选择错误,认为选择不够谨慎;下次再做选择时,会花更多时间,参考更多选项,增加了更多机会成本,有更多比较选项,以及更加担心选择不好的结果带来的后悔感——形成了一个选择焦虑的负向循环。实际上,在考虑选择错误的同时,更应考虑选择过多的问题。

如何解决选择焦虑的问题呢?

其一、增加必要的筛选标准或条件,来减少选择项;每增加一个筛选条件,可选项会大幅度减少;做选择时,尽量考虑最必要的条件,把握选择的核心和关键。

其二、不纠结于寻找最优解,不纠结所谓最好的那个;按照自己的筛选条件,做出筛选、做出选择后,就认定这个选项,不纠结是否最优;

其三、做出选择后,不比较、不纠结、不后悔;不再看其他的选项,把自己的选择当作最好的选项,去执行、去经营;只要选择不是错误的,幸福和成就更多看经营;

其四、若做出的选择,被证明是错误的,及时割肉止损;理解什么是沉默成本,敢于割舍、敢于放弃、敢于重新选择并重新开始;

少即是多(less is more),减少选项,幸福感会增加;极端一些,无选择也可以很幸福。

  • 不选择的幸福(参考吴军的《硅谷来信》中的观点)

为何印度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担任高管的人比中国人多?

一种观点给出的解释是:印度人缺乏选择的现状,以及因此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,帮助了他们的精英成功。

如何理解呢?因为缺少选择,印度人只好更仔细的经营他们的婚姻和家庭,由此幸福感会更高;同样因缺乏选择,在社会或职场上,印度人的心思也就全部花在怎么削尖脑袋往上钻上,也因此更容易成为精英。

机会太多,人容易一直在做选择,尝试选择「更好」的;而不管怎么选择,「更好」的总是存在;一旦陷入到「选择循环」中,很难跳出来,从而无法安心、耐心的做经营。任何事情,不经历足够的经营,则无法做到极致、无法取得很高的成就。

因此,一位芝加哥大学专门研究人的幸福感的教授指出:人的幸福感和成就的取得,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营的结果,而不是来回来去想办法攀高枝的结果。

这就是「不选择的幸福」。

  • 别无选择策略

分享一个做事的策略——别无选择策略。

所谓别无选择策略,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时,要求自己只做这件事情;即使自己不想做,哪怕闲着发呆,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。

该策略是让自己不做选择,不分心其他事情上,让自己无选择的投入到当前事情,来避免自己拖延或者分散精力到其他新选择开始的事情上,而让自己当前的事情无进展或者放弃。

虽然有个选项是让自己什么都不做,但这个选项其实很难选。我们的大脑很难什么事情都不做的发呆,又不可做其他的事情,大体上空闲一些时间,还是会投入到当前的事情上,并把事情推进下去。

二、说话:向上社交

  • 多数人更习惯于在同一水平、同一层级上进行社交,即为「平行社交」;在这种社交形式下,会感觉人与人比较对等、平等,感觉很轻松、舒适、融洽。但习惯于这种形式的社交之后,个人眼光、格局、认知水平都会被局限在平行社交的范围内;

  • 想要快速的提升和突破,就需要向上社交,即与老师、上级、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社交;但这种社交形式,对人有一定的挑战,因为个人心理会自然的有层级区分的概念,觉得自己不如人,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人聊、跟人社交;例如跟同事在一起的场合,可以各种聊的很自然、融洽,而一旦跟老板聊,就不知道聊啥了,不知道该如何跟老板互动;

  • 如何做向上社交呢?分享几点——

  • 首先要自信;不管是谁,都是人,只是比你多了一些努力、机会、资源和成就而已。放弃「自己不如人」的狭隘想法,相信每个人都有价值,大胆、大方的去认识那些牛人,跟他们互动;

  • 其次,要学会跟牛人、跟老板进行虚心讨教;既然他们比你多了一些资源和成就,那就虚心跟他们讨教如何获取这些资源、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,一般那些优秀的人都乐于分享他们的经验;

  • 然后,了解那些优秀的人,用利他思维,思考能为他们提供什么价值?再优秀的人都有其需求,而且有些需求未必是很高级,甚至说是很低级。站在他们的角度,考虑他们需要什么,为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;

  • 最后,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;不管怎样的向上社交的技巧,只是技巧而已,而社交的底层逻辑是价值交换,你需要提供出你的价值,哪怕是你需要优秀的人的帮助,也得展现出他帮你的价值。

三、恐惧:公开讲话的恐惧

  • 为何公开讲话,例如演讲,会令人恐惧?原始人站在众人的目光之下,就如同被众多野兽注视着,意味着有生命威胁,恐惧是自然的。现在人们站在众人面前,虽不会面临生理上的生命威胁,但是可能会被别人评判、议论、嘲笑、否定等,从而可能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对自己的负面影响,带来损失,这也是极大的威胁,人也会恐惧;试想一下,若你在台上用任何形式讲任何东西,都不会反过来对你产生任何负面影响,你会恐惧么?

  • 如何克服公开讲话的恐惧呢?首先要克服生理上的恐惧,而后克服心理上的恐惧;

  • 生理上的恐惧,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,就是生扛(参考XBJ#3中关于罗永浩克服恐惧方法的分享)。习惯了之后,生理上的恐惧脱敏,恐惧感不再那么强烈了。所谓的生扛,就是多找公开讲话的机会,多去上台锻炼,让自己习惯、接受甚至喜欢上台讲话的感觉;

  • 心理上的恐惧,需要分析你站在台上公开讲话,可能对你造成那些负面的影响?这些负面的影响会是真实发生的,还是你自己想象的?那些可能真实发生的负面影响,对你能带来多坏的影响?这些想清楚了,其实心理也就没有那么怕了;

  • 很多时候,心理上的恐惧,更多是恐惧别人对自己的表现和自己讲的内容的评价上。因为别人的评价,可能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。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,在社会生活中被贴了某个负面的标签,可能意味着被孤立、获取的资源和机会变少、能谋取的利益减少,生存的压力变大;

  • 有哪些可以克服公开讲话心理恐惧的方法呢?今天先分享一个:专注于分享的内容,而非自己的表现;注意力放在把自己分享的内容表达准确、清楚上,就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的表现,讲话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紧张;当然,这里也要有个心理建设,没人讲的话是百分之百正确,但相信自己,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,错了就改而已;

四、阅读:《贪婪的多巴胺》第二章之虚幻的期待

  • 「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,都是为了另外一件事情。」正因为是为了另外一件事,我们有多少次在做事的时候,是在真正享受当前事情的乐趣?更多的是在期待另外一件事情到来那种「期待感」中;

  • 「有些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追求这种感觉——一种期待的感觉,一种生活即将变得更好的感觉。」说实话,不幸命中!活在自己构建的虚幻的期望中,而显示生活一片狼藉。所以,有的选的可能性,可能是让我们失败的极大的原因。(参考上文关于选择的分享)

  • 因为做一件事是为了另外一件事,这「另外一件事」很多时候又并非是事先就想的很清楚的,我们实际上不断的随机追逐着「另外一件事」,也随机的做着当下的事情。极少数的人,可以做到从一开始就按照自己规划好的路线前行;

  • 「说一件事物是重要的,差不多就等于说它与多巴胺有关。」以前的分享中曾提到,我的一个感悟是,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,一定是爽的。这里找到了理论依据了;

五、思考:

  • 9月份,面临公司业绩季度冲刺,跟兄弟团队一起冲刺业绩。这一个月,经历一个大规模项目从售前到合同、再交付的全过程的冲刺。项目从一开始无人看好能签约、无人看好能完成交付冲刺,到拿到合同签约、完成交付冲刺,整个过程经历了很多,也深刻的感受到,如果你目标足够坚定,抱着非搞定不可而别无选择的态度的话,没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;

  • 「没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」,这话听着很鸡汤,也有些绝对。没必要绝对的看,确实有些事情,怎么努力都无法做到。问题是,我们太多时候,是在还没有足够努力的时候,就放弃了。只要不放弃,总能找到前进一步的路径的;一步一步的前进,也终归能走到终点;

  • 合作团队的Team Leader说了另外一句很鸡汤的话:只要思想不滑坡,方法总比问题多。鸡汤,未必没有营养

想每周用邮箱来查阅内容,请移步邮件订阅